培华董事长同仁访谈录
时间:2009年3月17日中午1200-200,地点:培华会议室
出席者:董事长黄礼尚先生, 总务:杨六棣董事
桃李教育网访谈小组:郑惠民, 黄德胜
培华:创立于1929年 ; 校训:礼仪廉耻
左起:董事长黄礼尚先生,总务杨六棣先生, 陈淑菁校长
访谈内容
郑:首先, 谢谢董事长接受我们, 桃李教育网的访谈。访谈的发言, 代表个人意见。访谈内容, 经你们同意后, 将发表在桃李教育网。录影片断也将上载网站。供大家分享。
刚才我了解到培华学生有350人, 我把它归类到小型乡镇独中。我也了解到三分之一的学生是寄宿生, 来自附近地区。 这是培华的特点。
筹款经验
郑:培华创办于1929年, 至今80年。80年一路走来, 想必风雨相随, 董事会功劳巨大,尤其体现在筹钱方面。我想请董事长与我们分享在筹钱方面的经验,有什么秘笈可以让大家学习?
董事长:我们董事是遍布三个县, 麻坡县, 礼让县,昔加末县。我们董事阵容有150个人,筹钱 就要靠各区董事的努力。今年培华庆祝80周年, 要筹150万, 作为活动基金。本校的基金通过各个管道筹得,例如 地方上的神庙,会馆,或者个人的年月捐,还有地方上的红白事, 我们尽量去征求。地方上的庙会神诞,他们都很配合董事会, 邀请我们和校长去出席活动, 这样的活动已成了传统。他们让校长在宴会上把培华的困境和需要,告诉社区人士,使我们的筹款活动可以一代一代传下去。这种活动从我们的洪志顺校长时代(1975-1985)时代就开始了。所以在筹款时,社团都给予大力协助。
(培华校园占地约13英亩, 呈长方形,前面为旧校舍, 新教学大楼比较深入。新校舍前有一个绿油油的大草场。现在正在美化校园,不久以后, 用杨六棣董事总务的话说, 培华是内外俱美了)
郑:学校都希望能够以校养校, 学费收入和一些捐助足够平衡, 请问培华在这方面, 情况怎样, 有什么商业计划?
董事长:目前,还不可能平衡, 还需要大家捐献。
杨董:这个我想, 我们跟其他柔佛独中有所不同。本校的问题比起其他独中来可能多一点。为什么呢?独中一向来都难办,我们面对几个问题:生源问题,师资人员问题。
本校的每一个学生,本校董事会需要津贴大约马币1500令吉, 是全马最高的吧。除了学杂费收入,我们通过各个管道为本校筹款, 正如董事长说的一样。筹款的名目繁多。我们没有永久赞助人, 我们的是永久出钱人.(众笑) 在别间独中, 你交一千元, 就是永久赞助人, 在培华, 你交五千元,每年还是要交.我们赞助人大概有三百多个人.
郑:麻坡方面的筹款反应如何?他们那边已经有一间中化要支持?
杨董:起初不是很热烈。不过,现在经过董事会的努力,一部分人开始相当落力支持培华了。其实, 在礼让县还没有分出来前, 我们强调一句话:麻县有两间独中, 一间是大哥哥(指中化),一间是小弟弟(指培华)。大哥哥现在办得非常成功, 其实, 也应该转过身来帮助小弟弟的时候了。目前,看起来是初见成效了。 麻坡社会一些人士的活动,社团活动是最明显的 ,神庙的活动,喜丧事等 都会捐助我们学校了。
招生标准
郑:请问你们招生的标准是什么? 如果有一天, 你们有条件选择学生,你们会有教无类吗?
董事长:目前培华是没有条件选学生。如果哪天有条件, 我个人的意见是:我们不会特地选好的学生,我们要公平地让学生进来。或者采用华中的模式,
杨董:其实来讲, 什么是教育?这个理念很重要,就是要有教无类。何况, 我们在乡村地区, 这个学校也存在了几十年,我觉得不但现在要这样做(指有教无类),以后也要这样做下去。
郑:培华与中化为邻, 有很多学生去中化唸吗?
杨董:有的,本地有些学生去中化, 我想是名校效应, 不能责怪他们。我们的一种要求是:让家长自由选择。不过,牵涉到招生的问题有点敏感。我们要从整个华社的基本立场来一起考量的。 我们让学生自由选择。如果家长对中化有信心, 把孩子送去中化,我们不怪他们,我们只怪自己不够努力。现在的情况改善了不少, 让家长自由选择。
聘请校长考量
郑:独中六十加一间,目前, 校长难请, 好的校长更难请。培华地处偏远,又是小型独中, 恐怕更更难请。当然要恭喜你们找到一位有理念,有规划的女校长。
在校长难请的情况下, 请问你们董事会在聘请校长的时候,最主要的考量是什么? 学术资格,办校经验还是办学理念?
董事长:办学经验固然很重要, 但是, 我更要看他的献身精神。如果没有献身精神, 做一日和尚敲一日钟,下完课就回宿舍或者回家, 这样对我们一点好处都没有。如果他能够留下来, 协助学校发展, 把我们全体老师凝聚在一起,最主要要凝聚我们全体老师,因为我们全体老师的素质都是不坏的。老师走了以后, 还是可以请到, 可能这是小地方, 生活费低的原因。
杨董:最重要的,真的是献身精神。其实, 我们的校长可以来这里屈就, 我们觉得得常欣慰, 一定会配合校长。我们跟校长讲,最主要是提升学校,你认为有什么办法可以提升学校, 大胆提出来, 我们一定全力支持你去做。
至于, 学术资格倒是其次,当然基本的资格是必备的。而经验呢, 是可以学习的。
老师福利问题
郑:刚才讲到校长和老师的献身精神, 这是你们董事对校长和老师的要求。他们对你们的要求呢?他们需要一个怎样的环境,怎样的工作条件 才能够专业地为学校服务?从前, 老师吃的是草, 挤的是奶的时候已经过去了。
杨董:刚才我说的关于校长要有献身精神, 我更正一下。我说校长的献身精神, 是指他愿意来到这个地方服务, 这是我非常佩服的地方。
至于老师的问题, 我想关键的是老师的薪金待遇的问题。现在百物高涨,薪水当然不可能维持在过去的低水平,根据校长的建议, 我们做了一些调整。这些东西老实说, 我们会一直关注这个问题。当然我们在社会上也会感受到,任何时候, 校长提出建议, 我们也会作一定的调整。
郑:现在很多独中关注老师的薪金福利问题, 这是很好的事情。但是老师除了个人待遇问题外, 还有家庭和个人职业生涯的规划问题。我们讲老师子女的教育问题吧。
比如华中, 利用伏龙商店(华中校内的贩卖部)的盈余设立一个教师子女大学贷学金, 让有资格的老师申请, 使老师, 尤其是有家庭的老师, 没有后顾之忧, 这些都是非常合适的做法。请问贵校有没有这种类似的做法。还有, 如果老师为了提升自己,还想去深造的话, 学校方面又有什么机制配合?
杨董:目前, 我们没有这样的机制。这是条件的问题, 目前, 还为老师的薪金发愁。
郑:如果有条件的话, 会不会去做?
杨董:如果有条件, 当然去做,因为解决老师的问题, 也是解决学校的问题嘛。
董事长:目前, 学校每年净不敷40多万。每天千多块。
(大家谈起几乎每间独中都面对不敷的情况,无不唏嘘)
如何评估校长计划
郑:目前的教育和从前比较, 复杂得多。新的环境, 新的任务,不但对老师, 对校长, 对董事会也是一个挑战。董事会除了筹款之外, 还面临着方方面面的问题, 比如:如何评估校长呈上来的昂贵的发展项目?
在这样的背景下, 请你们谈谈董事会该怎么办?
董事长:我们董事都是个人董事, 没有团体董事。在很多场合, 我们都呼吁董事要自我提升, 要进行培训。可是没有管道, 董总有没有管道, 我们不知道,但是,一定要找机会提升我们的素质, 要不然我们一直停在那边, 害的不是我们, 而是我们的学校。学校在进步, 我们的想法还保留在旧的, 还用旧的方法来处理学校的问题, 肯定使到学校的伤害很大。
校长提出来的东西, 可能是一些新的东西,如果我们不了解情况, 可能对校长来说, 我们是绊脚石。
(对于董事会如何评估校长提呈的计划问题, 大家初步交换一下共同聘请顾问来协助的问题。没有定论, 只是交流)
干政与问政
郑; 董事会和校长都是为学校的发展共同努力,双方的互动关系应该是健康正面的。有一个意见是:同一个校园, 同一个理念, 董事办校, 校长办学。这基本上规定了在一定的条件下,董事和校长所扮演的不同角色。
董事往往很避忌人家说他“干涉校政”, 但是董事真的不应该过问校政吗?
请问你们如何看待“ 干政 ”和“问政”的问题?
董事长:如果干政是强硬地去干涉校政,就不可以, 如果去关心校务, 去过问, 那是应该的。不过干政和问政之间, 有时很难区分。
郑:我提这个问题的目的, 是要说明董事会和校长之间的职权应该如何明确区分的问题。举个例子来说。校长的一个重任是要整合现有的老师团队, 建立一支有素质有冲力的优秀队伍。如果在这个过程中,校长要请某位老师走路。这位老师来找董事了, 老师又是本地人,可能又是资深老师,当然董事可以去了解情况, 但是校长解释了评估的结果和程序,合情合理,所以坚持那位老师一定要走,不然影响整个团队的士气。那你们董事怎么办?这个时候,干政的问题可能就出来了。
董事长:在这种情形下, 我们要尊重校长的决定。
杨董:我们既然要求校长为学校建立一个团队, 如果那个老师不合配合这个团队, 我们就要尊重校长的决定, 让校长全权处理学校的事务。
(接着大家聊起评估校长, 成人成材的问题。都认为评估校长应该多方面,不可以单看成绩。培华的学生来源使到学生的素质比较差, 只看成绩, 对校长不公平。独中强调“德智体群美劳”, 学生在这六个方面的表现, 才是评估校长的标准。
不强求成材, 先要求成人。在校内成绩不好的学生, 走入社会, 事业成功, 往往在回馈母校方面,表现出色。)
学校持续性发展与董事会接班人问题
郑:目前,每间独中都讲求发展规划。如果校长提呈一个六年规划给董事会, 董事会批准了, 也配合实施。但是, 董事会有人事变迁, 校长也会换人, 如何确保这个学校发展规划,能够稳定地持续下去,不会因为人事更动而受影响?
还有,谈谈关于董事会的接班人问题。
董事长:目前, 新的年轻的董事还是很少。
杨董:这个学校有点特别。很多学校在当地有很多毕业生。这间学校的毕业生很多是外地来的。他们毕业后就离开这里回去老家, 踏入社会后,要叫他们回来做一些什么, 就比较远了。本地人在培华读的很少,这是学校的特点, 所以董事长讲的是事实,很少年轻的董事要进来。
郑:照你看,这种情况有没有办法改变?董事会最大的挑战是什么?
(培华有很多远地学生,有的来自关丹,昔加末。当问起培华用地方资源培育这些外地学生,他们会不会觉得委屈时, 他们异口同声说:不会。为华教是应该的。何况, 他们也需要学生。还说外地的学生家长都十分乐意捐助学校。大家听了十分感动。于无声处, 总有许多无私无言的为华教的努力和付出。 )
杨董:董事会方面,我个人觉得内部的新陈代谢比较慢。一些人渐渐年华老去,我担心后继少人。
(杨董顺便介绍了培华校友会的情况。认为应该加强沟通,为母校服务)
中小型独中资源共享
郑:柔佛有三间小型独中,培华,新文龙, 永平中学。其实, 独中不在于学生多,也不在于小, 在于培养出来的学生平均素质。名校效应, 实际上,是素质效应。你三百个学生, 如果培养出来,每个都是将将之才,就不得了, 是不是?所以不必灰心。
我要问的另外一个问题是:中小型独中之间的资源共享问题, 比如老师培训, 教材课间分享, 电脑维修支援, 图书资料,部分活动等等。请问你们的看法如何?对董联会有什么期望?
杨董:目前,我们面对的是求生存的问题。当然希望董联会 , 有机会有条件时,特别要关注我们小型独中的问题 , 比如新文龙和培华。 对培华, 我想我们会继续发展, 因为情况对我们有利。
( 接着大家谈起三间小型独中之间的资源共享问题,远亲比如近邻, 远水救不了近火, 都有共同的愿望)
董事长,董事心声
郑:独中的问题一箩箩,生存与发展,都牵动着华社社区的神经。董事会首当其冲,负担最重,校长任重道远, 压力最重。我们首先应该正面肯定董事会和校长的贡献和献身精神,然后支持和协助他们, 一起把学校办好。做得好不好,有时要看是历史和客观的具体条件,尽心尽力就好。
有句话说独中校长不是人做的, 那董事长和董事呢? 请用一句话, 表达一下你们的感受。
董事长(笑说):猪八戒照镜子, 里里外外不是人。(众笑)
访谈意见与寄言
郑:那少照一点镜子就没事了。还要请您发表一下对这次访谈的意见
董事长:希望你们将访问其他独中的资讯, 传给我们看看, 让我们知道别人怎样办校。
郑:好的,一定,其实, 我们会将所有的访谈结果,发表在网站, 您可以请校长印出来看。最后, 您有什么心声要传达给老师和校长吗?
董事长:希望校长能够把老师凝聚起来。今年的80周年校庆,希望利用这个活动, 把老师和学生发动起来,凝聚在一起。
郑:杨董事,您的一句话感受想好了吗?
杨董:我的感受, 怎样讲呢? 千头万绪。学校有很多要改善的地方,董事会应该继续努力。我想:明天会更好!也希望家长们看到和肯定培华在新校长主政下, 不断改善学校的努力。
郑:谢谢,谢谢董事长,谢谢杨董事,谢谢校长,谢谢您们的合作,使这次访谈成功!
(访谈在愉快气氛中结束。过后,杨董事和校长请吃午餐)